“上岸”是年轻人嘴里的流行词汇,但他们必须知道,岸上不是风轻云淡的终点,无论顺流逆流,还是山路滩涂,能够“前行”才是生活的唯一。
年轻人不愿进工厂,并不是一个新话题。
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“最缺工”的100个职业排行中,有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,如汽车生产线操作工、车工、焊工;有30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,如营销员、快递员、餐厅服务员;还有23个属于专业技术人员。
而其中大部分企业认为,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,年轻人进工厂意愿相对较低。矛盾的焦点在于,为何工厂无法吸引年轻人?
新型制造行业畅销了产品,却滞销了自己
在就业总量压力下看“最缺工”排行,则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:一方面,一些岗位长期缺人;另一方面,部分大龄劳动者、高校毕业生等依然面临就业难题。
我们都知道,人才市场并不是你有萝卜我有坑就能一拍即合的。容易理解的是,苦读多年才手握文凭的毕业生,绝不想让自己和“低廉劳动力”挂钩。
更何况互联网发达的今天,年轻人见过了太多丰富多彩和自由潇洒,并不愿意让自己的青葱年华委身在工厂车间。“报酬少”和“没面子”两座大山拦在面前,导致了一些年轻人宁可送快递也不进工厂的极端局面。
可整个中国都在进步,制造业又怎么会一成不变?
无论是出于提高生产效率还是减排环保的考量,现代制造企业早已不是脏乱的工厂。尤其工业4.0的大形势当前,很多制造企业都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脚步,籍由工业互联网的帮助,将生产中各个环节信息数据化、智能化。制造业在数字化驱动下,向大量岗位提出了新技术、新技能的要求。
这种变革也会带来新岗位和新职能的诞生。现代制造企业渴求的,远不是简单付出体力甚至脑力的劳动单位,而是诸如:数字化管理师、物联网安装调试员、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等等。这些走在技术革命浪潮最前沿的工作,为什么不能成为对口专业毕业生一个时髦的就业选项呢?
招聘不是招募,数字时代观念同样要升级
不久前有报道,某制造企业为初级岗位狠心开出一万四的月薪,却依然无人问津。背后的原因是那些宁可去送快递、开直播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吗?有时候,不基于沟通的体谅反而是偏见。
几乎每一个“N零后”的世代,在年轻时都被挂上过“垮掉”的标签。70后投机钻营爱耍小聪明,80后独生子女自私冷漠,90后自我意识爆棚没有责任心……但无一例外,每隔十年这些年轻人都最终成长为了社会的栋梁。一个正轨中上升发展的国家,未来是必将属于年轻人的。
评论列表 (0条)